最新消息

【106級畢製作品】「Hashtag」 這不是廢文

記者/趙廣絜報導

     隨著臉書、Instagram等社群媒體的普及,人們開始習慣以文配圖的方式記錄生活中所見所感,有時候在文章後段用井字號(#)「Hashtag」一段文字,做為整篇文章的註解。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傳科系)大四生林儒均、張家瑋、蕭泳、羅宛君的畢業作品《Hashtag – #》,便是透過再現社群媒體貼文的方式,所創作出的攝影文集。

文字照片 各有話要說

     《Hashtag – #》以生活中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例如排隊、整形等等,來發想拍攝和書寫的主題,並且採用臉書形式的散文搭配編導式攝影,抒發對於這些議題的看法。書裡有一個主題是「跟風」,文中提到,很多人進電影院看電影並不是因為對電影本身有多大的興趣,純粹是因為風潮,然而該段文字搭配的照片,卻是一人雙手握著刀柄準備要切菜的畫面,乍看之下與「電影」、「跟風」毫無關聯。但作者的解釋是,以前覺得「跟風」的現象是因為人們不願意瞭解事情脈絡,只因為這件事情大家都在做就跟著做;但換個角度想,至少這些人還有意願去參與,而這也可以做為他們了解的第一步,就像第一次做菜的時候,可能連菜刀都不會握,但至少願意嘗試去切菜,儘管有點笨拙。

化抽象為具體的創作過程

     雖然因為場景不同,讓讀者比較難在第一時間看出圖片與文章之間的關係,但思考過後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奇妙的連結,只是解碼的過程需要一點想像力。負責文字的張家瑋表示,閱讀這本書時,只看照片可以得到一種解釋,單獨看文字會得到另一種解釋,當照片與文字合起來看時,又會產生不同的意義,這也是這本書耐人尋味的部分。以「Hashtag」為書名、「hashtagyournotes」為副標題,頗有一種「作者已死」的意味;Hashtag後面的文字用來各自表述,將解釋的權利留給讀者。

     此外,用非紀實性的攝影去再現這些社會現象,在表達上有一定的難度。有一次為了決定拍攝的內容,製作團隊開了整整兩天的馬拉松會議,過程中為了找尋靈感,一群人還臨時起意,從交通大學搭車到中央大學繼續開會。

     《Hashtag – #》團隊成員經常戲稱自己的作品是「廢文」,日前還在臉書上舉辦【哥說的不是廢文,是心情(菸)】活動,邀請大家一同以圖片搭配文字的方式創作。雖自嘲為「廢文」,但書中每篇主題,例如「同理心」、「整形」、「促銷誘惑」、「跟風」等等,都是現實生活中常被討論的議題,容易引起共鳴;此外,往年的傳科系畢業成果展從沒有類似主題或是手法的作品,故本書為畢展重點名單,值得一看。

    《Hashtag – #》在交通大學傳科系第十屆畢業成果展中將有更完整的介紹,該場次時間為5月6日10點30分,於交通大學竹北校區客家文化學院發表。

《Hashtag –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yournotes/

交大傳科系畢展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TGrad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