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04級畢業製作系列報導—城市的後花園 全臺各風采

 

記者包金/新竹採訪報導

 

  《後‧花園》是由劉冠伶、江欣薇、彭士捷這三個風格迥異的大學生,一同環繞過整個臺灣後完成的深度報導。指導老師張玉佩表示,過去她也指導過不少學生,不管是已上市的「戲癮」,又或是「氣味時光機」,這些組員的同質性和可互換性很高,但《後‧花園》組員完全各有所長,像冠伶是主筆,文字掌控度很好;欣薇負責排版和美編,從生澀到熟練進步很多;士捷負責攝影,如果沒有他,整個作品就不好看了。

 

 

這是臺東的音樂聖地「鐵花村」,是一個室外展場,表現出自由的氛圍,那白色小風扇就是鐵花村的標誌「鐵花扇」。

 

後‧花園 起源與特色

 

  《後‧花園》這個報導的源起,是在獨立樂團一九七六其中一首歌「地下社會」所描寫的,也就是台灣最早line house之一的「地下社會」,因為法規和其他因素而被迫歇業,這同時也象徵一個歷史性的文化場域消失。

 

劉冠伶說:「雖然我沒有現場參與現場聲援活動,但看完影片,我哭了。像一九七六主唱阿凱說過:『我們要告別城市第一座花園,我們在這個地方找到自己……』所以我們用後花園當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這文化和發展。」

 

  張玉佩提到:「介紹獨立音樂、livehouse這類型的報導或書籍,其實在市面上已經有不少,為什麼我還會讓他們繼續做?因為他們切入點很特別,以次文化在臺灣各地發展不同為特色,就可以看出和在地性結合的風貌,像臺南是個古都,本身有文化涵養,現在也是五都之一,在傳統和現代拉鋸,可以看到live house的文化也有點焦慮,而臺東室外的場地,加上當地是原民文化,形式風格上也會偏向自由和崇尚自然。」

 

 

後‧花園作品片段

 

後‧花園 難忘歡笑

 

  由於整個報導跑過六家livehouse,其中令他們最難忘的經驗是臺東那一次,彭士捷說:「當時去的時候是為了阿米斯音樂節,到了當地才發現,所有民宿或旅館都已經客滿,更多詢問和拜託之下,後來有一間像青年旅館的收留我們,讓我們在屋頂上搭帳篷,因為隔天沒行程,想說可以睡到自然醒,所以聊天到凌晨三、四點才睡覺,沒想到早晨八、九點陽光照耀,讓帳篷變超悶,大家都被熱醒。」

 

  江欣薇也笑著說:「旅館當天人真的太多,有人還直接帶睡袋睡在客廳,洗澡還要用搶的,我為了搶浴室,還刻意先把水龍頭打開,讓別人誤以為裡面有人在洗,然後趕快回去拿衣服。」劉冠伶也提到另一個特別的經驗,一開始要採訪女巫店時,還被店員以「我今天腰痛不能受訪」為理由回絕,還好後來有改以聊天式的輕鬆方式訪談,順利完成女巫店的報導。

 

後‧花園 成長綻放

 

  完成整個作品過程中,他們或許遇到了很多困難,像是經費不足、店家不能約訪、排版和印刷有問題等等,但他們努力面對也解決困境,更從中獲益良多。江欣薇表示:「過去沒用過indesign軟體排版,完全不會使用,在過程中遇瓶頸,還會跟默默和軟體對話,但現在已經大致熟悉,且覺得有便利性。」

 

  劉冠伶則說,完成畢製的過程中,「從中了解到,並不是主事者創造怎樣的空間,就會完全呈現,而是一個人與人的碰撞,才創造那個空間。」彭士捷覺得:「過去攝影都是靜物、人像和風景居多,而且都是比較有時間可以慢慢調整,經過這次經驗,對於突發狀況處理和反應能力,提升很多。」

 

 

後‧花園作者群

 

  更多關於《後‧花園》雜誌或是live house相關的議題,將在5月2日交大傳科104級畢業展覽中更完整的介紹,地點在交映樓,敬邀大家到場聆聽作者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