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海外交換經驗談 六研究生分享


記者林湘芸/報導

  海外交換是不少學生的夢想之一,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班9月12日舉辦「Hello, World!」海外交換分享會,透過6位研究生分享在歐洲、美國紐約州、密西根州、印第安那州交換近6至7個月的經驗,讓其他學生更能了解海外交換的過程與經驗。

(照片來源/林湘芸攝)

體驗不同的學習方式

  分享會一開始,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陶振超提到,交大提供很多海外交換的機會,系上也會爭取最好的經費讓學生出國,鼓勵同學們要多找機會去看看世界。

  透過交大的交換計劃至荷蘭湍特大學交換的趙建歡,主要學習關於行銷傳播、公司傳播與人機互動。她表示,荷蘭上課方式和台灣相差很多,老師主要教大方向,但期末考範圍是考整本教科書,因此需要自己摸索。而歐洲學生上課很主動,只要學生有疑問,隨時能打斷老師解說來提問,課堂結束會分享彼此的想法。她也提到,歐洲的老師比較不重視出席率,評分標準只有期末考,但假如期末考被當,亦能一直重考到通過為止。

  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資訊科學系交換的陳又語則修關於電腦媒介傳播的課程,今年也與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遠距合作。陳又語表示,他們負責概念發想,清大資工系學生負責程式編寫,在討論時體驗遠距合作,雙方也需抵抗文化的不同及時差,和在台灣平常的小組討論很不一樣。

鼓勵海外交換 增廣見聞

  對於是否鼓勵學弟妹出國交換,參與分享會的研究生們一致認同能試著去交換,增加視野。陳又語認為,每個人在交換的過程中的際遇不盡相同,若有機會,可以去出國去看看。她表示,感觸最深的,是能夠看到大家對學術的熱情,而生活也是他們研究、觀察的一部分。同時在交談方面,外國人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所以對話時要給予對方很大的回饋。

  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交換的沈郁吟認為,大多數人覺得台灣是封閉島嶼、思想保守,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因為同質性高,導致台灣人的思想及眼界容易和他人一樣,不敢跳脫社會多數的想法。經由海外交換,她體會到當社會很異質,偏見就會減少很多,比如,因為美國存在不同種族,在與他人的談話的過程中,用詞必須更加注意是否會影射到在場其他國家的人。她學到,要用全觀性、多元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能過於偏激。

  另外,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交換的黃翊琪表示,她在求學的過程中一路平順,但交換後和外國人聊天才發現,她自己其實沒有特別的人生故事可以與他人分享。因此藉由海外交換,她增加了特別的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