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主場】紀錄片 捍衛部落與族人尊嚴的籃球隊

記者陳祥豪/報導

【主場】紀錄片是由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四生楊哲維、吳羽涵和林庭宇組成的「We Can劇組」製作的,內容主要描述位於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的自組籃球隊故事。

「We Can劇組」表示,當初希望找一種家喻戶曉的運動為主題,希望觀眾能夠比較快能進入狀況,但是要在尋常的運動背後,能夠拍出不尋常的故事。於是「We Can劇組」的成員就結合自身的經驗,找到那羅的籃球隊做拍攝。從二〇一四年的九月開始拍攝,到二〇一五年的二月,其中上山拍攝了十八次,甚至住在當地挖掘更多故事。

拉回族人的中心運動

  那羅青年籃球隊,簡稱「那青」,是在約一年半前由摩度˙巴善創立,當初想要創立「那青」是因為他觀察到一個現象:由於尖石鄉沒有高中,也就是說要再繼續求學就只能轉往竹東,等於族裡的年輕人從高中開始就外流了,甚至那羅部落本地的工作機會也不夠,以致於青壯年的族群也無法長期留在故鄉。

摩度˙巴善覺得,如果這個現象一直持續下去,這個部落會一直老化,由於部落中只剩老人和小孩,這個部落的功能和活力就會慢慢退化,到最後就會沒有人想待在這裡了,儼然成為一種惡性循環。為了把青壯年的族人們拉回來,他就想到用族人最喜歡的運動來把大家重新凝聚起來。

  除此之外,摩度˙巴善也發現,由於教育資源不足,族人的課業表現通常無法和平地人相提並論。另外,在都市的生活體驗和在山上部落比較起來是截然不同的,造成那羅的孩子在都市,或多或少會有不適應的問題,不管在升學或是找工作都會遇到不少挫折,久而久之,心中的熱血和眼裡的自信都被現實給消磨殆盡。但是當他們接觸到籃球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們由衷的快樂、找回失去的自信心。

打造屬於部落的「NBA」

  雖然有著很好的理想,但是在「那青」草創初期,面臨到兩個問題:一是可以配合的球員人數太少;再者是,沒有球賽可以比的窘境。一支球隊如果沒有比賽可以打,球員們就很難找到努力的目標。於是一開始是由摩度˙巴善親自走訪各地尋找可以比賽的對象,有時候去找高中舉辦友誼賽、有時候是去找社區籃球隊較勁,但疲於奔命的他察覺,這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於是就在去年創立了大霸聯盟。

  大霸聯盟是一個囊括尖石、五峰和關西三個地區的部落籃球聯盟,主要是希望讓每個部落的籃球隊都有一個常態的聯盟賽事可以參與,希望藉此攏絡每個部落籃球隊的感情,並爭取自己的榮耀。其實上面所提到的問題並不只在那羅上演,而是幾乎每個原住民部落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所以摩度˙巴善也希望,「那青」可以作為一個標的,讓更多部落的籃球隊可以看齊;甚至整個大霸聯盟都可以成為榜樣,讓這個理念可以在全台灣的部落發揚光大。

拍攝紀錄片 鞏固族人「主場」

  在拍攝期遇到最大的困難,應該是在拍攝主要角色的時候,面臨無法選擇的情況,因為想要營造出球員私底下生活和球場上表現的反差,但這樣的角色又無法獲取穩定的上場時間。使得【主場】這部作品就把主角拉到整個球隊身上,而不僅僅專注在某幾個球員。

  導演楊哲維表示:這個作品對當地來說,希望能和摩度˙巴善正在推行的理念相輔相成,讓更多年輕族人了解,並願意回來打球。對觀眾來說,能夠知道其實原住民本身也很積極地想要捍衛自己的自尊,並且透過籃球能夠改變一個部落的情況。

  【主場】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aloubasketball?fref=ts

  【主場】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