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與目標: 每日睜開眼睛,是否第一個動作就是去摸手機呢?而睡前最後的畫面是否也是螢幕閃爍的藍光?一天 24 小時當中,究竟有多少小時與媒體接觸?而使用的媒體類型從各種社交媒體、影音 app、音樂、追劇、 電玩、動漫、Podcast,零總相加更是玲瑯滿目。這個無處不是媒體的時代,不僅深刻的影響個人的生活 型態、認知思維、也不斷的解構和再建構世界的運作方式。新的傳播問題,也帶來新時代的問題與挑戰。 90 年代世界曾對網路誕生帶來烏托邦的期待,但到了千禧年,卻見識到國家可以藉由新科技實現數位威 權主義,強化了威權統治。資本家則透過大數據蒐集人們的數位足跡,運用演算法不間斷地推播,使用 者的個資與隱私成為新的商品與獲利來源。因此我們需要結構性的理解當前宰制我們的兩大體系:平台 資本主義以及數位威權主義。新科技也帶來新的挑戰,特別是生成式 AI 的降臨,對整體社會帶來全面 的衝擊。我們特地邀請到當今全球注目的輝達 NVIDIA 公司的台灣區協理邾亦為蒞臨演講。數位時代也 帶來新的犯罪型態,而現實往往還無法因應。我們也邀請政府新成立的性影像處理中心劉昱均主任,蒞 臨演講性私密影像如何處理與下架的實務案例。 除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之外,隨著中國崛起以及中國模式的積極對外擴散,和人口眾多的華語傳媒市場 的形成,也出現特別的傳媒現象。台灣因為語言與文化的親近性,以及同屬於華語傳媒市場,因此台灣 人民在使用中國傳媒軟體上相對門檻較低。但中國大陸又有其特殊的媒體生態、審查體系、防火長城, 自成一格。有因為中國政府扶持和國內市場支撐而強大的影音網站(如騰訊和愛奇藝)和其他網路媒體(如 字節跳動的抖音、Tik Tok)。中國的傳播科技,如 Tik Tok、小紅書等有何特殊吸引力,使其影響力擴張 到海外?甚至有些台灣使用者願意逆翻牆到中國的防火長城內,去使用中國版的愛奇藝與騰訊。但因為 國際地緣政治的中美對立、兩岸關係的緊張,使得這些使用者成為被關注的對象,甚至是嘲弄、責備和 不理解的對象。那他們的真實心聲是甚麼呢?要能真正省視和壯大台灣的傳媒環境,我們還需真正看見 台灣民眾的情感、需求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