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系

本頁內容為最新版本之課程架構,僅供參考,各年級規範不盡相同,請以適用之必修科目表為準。各入學年必修科目表請到「教務處>課務組>課程資訊」查詢。
網址:https://aa.nycu.edu.tw/aa/ch/app/folder/2501

申請時程

開始受理:大學生自二年級起至修業年限最後一年第一學期(不含延長修業年限)加退選截止前
放榜日期:11月中旬

申請資格與應備文件

  1. 前一學期或歷年之成績名次排名:班排須在(含)50%以內
  2. 須先修過「傳播科技與社會」,成績合格通過

認定標準

  1. 修完輔系指定必修學分
  2. 須選擇一模組主修,選修課程至少3門,合計9學分。
  3. 專業素養選修至少3門,合計9學分。
  4. 輔系學分總計33學分
科目名稱
學分數

[媒體創作模組]

目前尚無介紹

本課程為虛擬創作之基礎課程,課程目標在於了解虛擬創作的技能與發展,及在元宇宙中的可行性運用,
課程內容將以學習podcast影片、YouTube-style影片、180度影片、360度影片的製作技能,並將此類技能運用於呈現深度報導、紀錄片或劇情片創作。

課程將以分組專題實作為主,成員最好分別具備敘事、拍攝和後製能力,每四周完成一個專題,一學期共三個專題。每個專題將有構想討論、場景圖設計、製作和發表四階段,期望透過做中學,帶領同學創作自己的虛擬實境影片,更可讓同學思考更多實境與虛擬在生活或創意呈現上的整合運用。三個專題的說明如下;

專題一: 基礎數位影音創作
自媒體及社群媒體將是未來傳播的主要型態,而其呈現的方式皆以數位影音為內容,本專題的目的在於熟悉及了解數位影音的創作及其運用,做為發展虛擬影音創作的基礎。

專題二: 虛擬影視VR360及VR180影片創作
本專題的目的在於帶領同學進入基礎的虛擬影音創作,專題的重點在於創作VR180及VR360影片,透過影片的製作與發佈熟悉VR的呈現方式與使用。

專題三: 整合型虛擬影音創作
本專題將由同學自行規劃、整合及運用各種數位影音的創作方式,提出具有創新運用、整合呈現或新觀點及概念的虛擬創作作品、專題的重點在於整合與創新,期能拓展同學對未來媒體的創意發想。

當代社會,人們從睜開眼睛就開始不間斷地使用各種媒體。但這個媒體生態(media ecology)卻往往被當權者—國家與資本掌握。國家越發嫻熟的拿著納稅錢進行大外宣或大內宣,運用置入性行銷等手法進行認知作戰,宣傳政績鞏固政權。資本家則建立媒體帝國(media conglomerates),挾著對文化內容生產的掌控與平台的壟斷,不間斷的傳送廣告和運用大數據與演算法蒐集、儲存與販售使用者的個人資訊。1990年代原本以為網路允諾的烏托邦世界更成現世反諷,黑暗網路與匿名激發的性格惡性,致使網軍、網路小白(Troll)、侵害者肆虐,網路霸凌、出征、甚至出現駭人的如韓國N號房的網路性犯罪事件。隨著網路足跡的陰魂不散,侵害個人的文化權、名譽、甚至逼人至死。
然而,文化是聯合國保障的文化公民權(Cultural Citizenship),牽涉到我們的自我認同、自我表達聲音的權力、多元資訊的接觸權以及針對社會議題進行倡議,推動公共討論與社會變革,維持民主社會的重要根基。在這堂課,我們介紹傳播領域的一個新興勃發的重要陣地—人民如何運用文化力量,認識自我、獲得培力;對抗國家與資本的宰制,建立另類媒體;針對社會議題,學習如何倡議,表達訴求,引起公共討論與推動變革。
在這堂課,我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理論上爬梳何為文化行動主義(cultural activism)、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離散媒體(Diaspora Media)、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形式上認識抗議歷史悠久的版畫、小誌,以及感染力強的影像行動主義(Video Activism)。同時我們會搭配理論,進行重要個案的引介,讓同學感受到文化行動的創意之美、實踐的甜與苦以及對人與社會的深刻影響。教育理念上,反對異化的學習,強調讓同學體現龐克的DIY精神,親身嘗試的重要性。讓腦中的理論、心中的感覺、身體的感受以及與社會的接觸,融合為一,實現全身心的學習。

隨著電腦科技與3D繪圖技術的進步,虛擬人物、虛擬物件、虛擬場景已成為現今影視製作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影視視覺上的創作不再侷限於現有真實的物體與環境,創新的想像力才是製作上最大的限制。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透過最先進的3D虛擬攝影棚之使用及3D虛擬場景及物件之設計學習,培育創意發想,及創新視覺之影像製作能力。
課程為ICT 創創工坊的課程,課程的精神在於實務創作,因此本課程的進行本課程將以分組創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
各組需規劃節目、創作場景、操作設備、安排演出、及錄製節目,完成一部以虛擬攝影棚製作之影片。

18周的課程分為三個主要單元:
1到6周為 「虛擬場景設計」單元: 此單元從基礎教授同學如何設計創作虛擬場景與虛擬物件。

7到12周為 虛擬影棚操作與虛擬場景運用」單元: 此單元同學將學習如何使用虛擬攝影棚,並製作的虛擬場景運用在創意影片上。

13到18周為 「虛擬影片創作」單元: 此單元同學需將所學的虛擬場景設計、虛擬影片規劃與虛擬攝影棚操作的能力運用於創作具有新視覺元素的虛擬影視作品。

本課程的目標將帶領同學學習虛擬影視創作的所有技能與概念,課程的設計從基礎的場景設計、虛擬設備操作到虛擬影視創作的實現。
同學於課程結束後對虛擬影像的創作和運用將會有實務與理論上的結合對於未來發展虛擬影像包含AR、VR、360VR、3D模型建置、遊戲設計都將有莫大的助益。

本課程以建立劇情片創作的基礎概念與創作技能為課程的內容,並以創作具有故事架構之劇情影片為課程目標,參與課程之同學皆須以分組方式提案製作一部10到30分鐘的劇情片為課程期末作品。
課程內容包四個主要主題:
1. 「劇情片之發展與影片風格分析」此單元主題中包含: 影片發展歷史的介紹及各階段影片風格的了解,同學需針對各階段的影片發展深入研究並提出研究報告。
2. 「故事創作與劇本撰寫」此單元主題包含:故事創作的原則及技能,及劇本的撰寫。同學於此單元中需創作一則故事、並撰寫分場大綱和劇本。
3.「影片美學與影像語言」此階段課程內容包含: 在於介紹導演的美學風格與鏡頭拍攝設計,同學需製作拍攝腳本和分鏡繳本腳,並說明影片結構、剪輯規劃、調色運用、特效剪輯及配音等設計。
4. 「影片規劃與企劃書撰寫」: 此單元在於了解影片拍攝的執行腳本與規劃企畫書的撰寫,學習由影片企劃案的提出到影片完成的所有製作過程,並需規劃公開播映之宣傳策略。

課程目標
1. 對劇情影片製作之規畫、執行、製作、及宣傳有一全盤之了解。
2. 熟悉獨立影片製作、劇本撰寫、拍攝及後製工作,並完成一部影片。
3. 了解影片的價值及合適性,並能創作出影片應有的效果。
4. 培養劇情影片製作整體考量的能力。

畢業專題(上、下)為傳科系學生畢業必修課程。由學生組成2-5人的團隊決團隊決定製作的主題,並透過學術論文及專題創作等方式呈現。每組學生由一位傳科位傳科系專、兼任老師擔任指導老師。畢製作品完成後,需公開展演。公開展演為一演為一系列整合知能的實踐過程,包括前期宣傳、專屬網站建立、作品展示、發表、外審老師講評、提交書面成果報告。

[策略傳播模組]

這堂課旨在培養學生對於網路上各式傳播數據資料的分析與應用,特別著重於不同領域的行銷應用,比如遊戲、電商與新聞。課程內容包含基本的數據擷取、處理、分析與解讀,透過課堂演講、實作作業以及期末專案等多面向的訓練模式,讓學生能夠從理論以及實務面了解如何善用網路數據。

公關策略與媒體企劃為傳播與科技學系大學部策略傳播模組課程,強調公關與現下傳播環境的整合應用。課程涵蓋公共關係、媒體企劃原理原則及案例探討,並側重於討論如何在當前傳播情境適切地發揮公關的功能性角色。此課程設計涵蓋公關執行的基礎知識和實作技術,包括公關的基礎概念、理論模型、公關企劃流程、媒體訊息設計策略、意見探勘原理及技術,以及專案的溝通成效評估。

本課程「新科技與組織傳播」(含4/28-6/2微課程:「新科技與組織傳播:人工智慧與元宇宙科技應用」)引介人際傳播、團體傳播、電腦中介傳播、組織傳播(古典管理、人際關係、人類資源、系統取徑、文化取徑、構成取徑、批判取徑、女性主義)理論,探討人工智慧(AI),以及元宇宙(Metaverse)科技(虛擬、擴增、混合、延展實境-VR/AR/MR/XR)在組織傳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及影響效應。通過多元學習方法,包括:考試、演講、實作、團體作業、個案研究撰寫、口頭發表與討論,本課程希冀提升同學對於組織傳播過程中新興媒體科技應用的理解及興趣,並活用所學知識能力,以創新前瞻視角因應與反思當代新科技與組織傳播相關問題。

課程概述
作為一名溝通者,你將面臨許多說服方面的挑戰:如何有效地宣傳自己的想法或產品?本課程將帶領你了解說服的核心概念。首先,你將建立對相關關鍵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基本理解。接著,你將學習如何運用說服技巧,促使他人認同你的觀點並按照你的期望行動。最後,你將有機會透過團體專案與個人作業實踐並應用所學知識。

學習目標
完成本課程後,你將能夠:

識別並描述說服與影響的概念;
分析說服與影響的問題,並批判性地評估現有解決方案;
將說服與影響的概念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中。

這堂課帶領學生進行一場社會網絡分析的學習之旅,旅途一開始是簡介,了解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的基本概念、為什麼越來越受到重視,接著停靠不同的站,了解社會網絡分析如何可以應用在了解不同社會現象,比如人際關係、社區發展、公民運動、組織關係與公眾行銷企劃。在每站之間,學生會結合理論進行實際操作,完成兩個迷你計畫,針對自己的網絡結構進行分析以及複製有名的六度分離實驗。到達終點站時,學生將透過社會網絡的角度進行一個社會實驗。

一整個學期之後,學生
1. 會具備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概念
2. 會熟悉如何將社會網絡分析的概念應用在不同社會領域
3. 具備操作社會網絡分析的能力
4. 發展出以社會網絡的角度,去觀察與分析社會現象與人類傳播行為

媒體公司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進行策略性競爭?你是否已準備好具備足夠的工具進入媒體世界?

本課程的一部分旨在為你提供媒體公司策略管理與品牌管理的基礎概念、特性以及商業管理的概覽。另一部分則將幫助你掌握社群媒體行銷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MM) 的精髓,透過協助一個真實世界的組織管理其社群媒體平台,例如 YouTube、Facebook 或 Instagram,來獲取實作經驗。

作為一名溝通者,你將面臨許多有關說服的挑戰:如何有效地宣傳自己的想法或產品?本課程將帶你了解說服的核心概念。首先,你將建立對關鍵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本理解。接著,學習如何運用說服技巧,促使他人認同你的觀點,並按照你的期望行動。最後,透過團體專案和個人作業,你將有機會實踐並應用所學的知識。

完成本課程後,你應該能夠:

識別並描述說服與影響的概念;
分析說服與影響的問題,並批判性地評估現有解決方案;
將說服與影響的概念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問題中。

[數位設計模組]

建模(Modeling)是所有3D科技和元宇宙發展的基礎,也是3D創作與運用的成敗關鍵。
目前所有的3D科技中包含3D動畫、工業設計、空間數位典藏、AR、VR、MR、XR都是以建模為其創作的基礎。

目前3D建模的技術可分為虛擬建模和實體建模兩種,虛擬建模主要是以繪圖的方式完成建模的工作,
此方式較常用於動畫、電影、遊戲等以創作為主的3D運用上,
而實景建模則需要使用空間的紀錄設備來記錄真實存在的物件或空間,
其中又以3D雷射掃描與影像拍攝建模為最主要的方式,
此方式被大量用於空間的數位保存,如重要的古蹟、建築、地景、地貌之數位資料之建置與保存,
也運用於虛擬博物館或電影虛擬場景創作中,用以呈現空間之真實性。

本課程以學習實體建模的兩種方式為課程的重點,
前九周以拍照攝影建模的技術和運用為主,
後九周則以雷射掃描的實體建模為主。

課程包含人像、物件的3D實體拍照建模,及建築實景掃描建模
課程將帶領同學實際使用各種實景掃描設備,學習各種實景建模軟體,
並由同學將自己建置的實景模型做3D的展示與運用。
課程以實作完成作品為課程進行方式。

目前尚無介紹

課程描述
布魯斯·史特林 (Bruce Sterling) 將「推測設計」定義為「透過使用情節化原型來暫時讓人對變革產生信服的有意行為」。如今,推測設計已成為探索當代社會、文化、政治與倫理生活各層面的強大工具。本課程將運用從文學與電影借來的技法,通過異化與陌生化的實踐,以及一系列精心挑選的設計方法,幫助參與者學習如何利用設計虛構來為未來開創新方向。

本課程專注於推測設計的歷史與理論,特別強調其與「批判性製作」的關係。課程內容包括對一些具挑釁性理論家與設計虛構創作者的案例研究,並設有實作實驗室,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創建實體原型以及製作有效的設計虛構影片。

課程將以推測的視角探索設計、科技與社會的交集,特別為那些沒有設計背景的學生設計。結合人機互動 (HCI)、使用者體驗與批判性設計的視角,課程內容包括動手專案、HCI 相關閱讀與討論,幫助學生批判性思考科技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並創作推測設計影片、故事板及設計虛構。課程還將涵蓋設計式研究 (Research through Design),並從HCI的角度提供見解與實作練習。

學習目標
推測設計整合了理論與實踐;學生應準備好在課堂中積極參與閱讀與討論,並培養完成作業所需的技能。具體來說,學生將參與合作、影片拍攝與剪輯、使用者介面設計或物件設計的實作活動。

掌握、理解並運用具體的推測設計方法學
探討挑釁性與推測的形式及其與當代社會、文化、政治與倫理生活的關係
在批判性製作與設計虛構中,學習跨越多媒體的技能
課程目標
課程結束後,學生將能夠:

展示對推測設計及其與科技和社會相關性的理解。
分析並批判性評估新興科技的社會與倫理影響。
運用HCI方法設計並原型化推測設計概念。
透過設計式研究探索推測設計理念。
將人機互動的知識整合到推測設計專案中。
創作吸引人且視覺效果突出的推測設計影片、故事板或設計虛構。
以口頭與書面形式清晰地表達並溝通設計概念。
在跨學科團隊中有效合作,開發推測設計專案。
反思推測設計與科技在使用者體驗中的影響。

此門課為新傳播資訊科技的相關選擇與使用,從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傳播科技選擇與使用,到新興傳播科技的發展探討,學生們將練習思考與觀察傳播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使用者、閱聽人如何選擇並且決定採用新傳播科技,使用者如何改變傳播科技的發展。同時,學生們並將學習分析傳播科技對個人與社會帶來的影響。而影響這些傳播科技的使用、發展與影響的關鍵角色,除了使用者之外,也包括業者與政府機構。因此,我們亦將探討政府機構的管制與傳播科技發展的關係。

學生們將從課堂中學習到基本的傳播科技選擇理論、傳播科技使用相關之理論與議題探討、傳播科技政策與科技發展之關係,培養新傳播媒體產業與市場分析之能力。同時,透過大量中英文個案分析,除了讓學生培養對國內外傳播科技政策相關之時事的敏銳度、市場與個案分析能力外,亦可幫助學生們能從中更熟悉英文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跨國研究的自信與能力。

此門課以數位匯流時代的媒體為主軸,希望讓學生可以加深他們對於傳播科技的認識,將已經學到的基礎媒介內容產製與相關媒體理論應用到傳播科技的選擇與使用分析中。從了解、分析傳播科技的選擇與使用,除了可以將相關理論應用至市場消費者行為分析外,亦可進一步協助政府與相關機構制定縮減數位落差、促進數位包容的政策與管制建議。這些能力將幫助學生日後求職—-不論將來從事媒介內容產製、通訊傳播產業、廣告、或政府相關工作,都將有所助益。

社群媒體已深深融入數百萬人的生活,並被廣泛用於各種目的。但什麼是社群媒體?為什麼有些成功,而有些失敗?我們該如何改善在社群媒體上的互動與使用體驗?本課程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在課程中,學生將學習重要的概念與理論,並將其應用於社群媒體的情境中。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為未來成為社群媒體的研究者、設計師或使用者做好準備。

本課程將介紹使用者研究方法,如何將其應用於人機互動 (HCI) 的背景中,以及如何有效地傳達使用者研究的結果。

什麼是使用者研究?它是指學習如何有效地從人群中獲取資訊——無論是主題專家、專案相關者,還是一般大眾。有效的使用者研究能夠從對你的專案至關重要的人身上提取可靠且可行的資訊。不論是想在新創公司中從事面向客戶的工作,還是希望學會如何在職場中協商並與同事合作支持你的專案,學習如何從人群中收集有價值的資訊是一項需要深思熟慮、規劃和分析的嚴肅任務。本課程將提供使用者研究各種技術的概述與介紹。

課堂時間將包括動手工作坊,以及完成作業與獲得反饋的時間。在整個學期中,學生將接觸多種使用者研究方法。我們將討論執行研究時的流程,如選擇研究地點、抽樣以及與研究對象互動。我們也將探討如何以有效且資訊豐富的方式傳達使用者研究結果,並討論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

學習目標
完成本課程後,你將能夠:

理解使用者研究如何應用於人機互動 (HCI) 的背景中
識別各種使用者研究方法及其相關工具
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判斷在不同情境下(包括研究範圍與時間表)最適合採用哪種使用者研究方法
創建使用者研究工具

隨著數位科技深入我們的生活,互動式體驗也成為傳播溝通重要的一環。同時,在元宇宙的趨勢下,遊戲引擎的學習也愈發重要。
這門課將嘗試整合理論概念與實作,從不同角度瞭解遊戲等互動式傳播科技對使用者認知、情緒與行為的潛在效果與心理機制,並進一步延伸探討如何將之正向應用於不同領域與主題、打造合適的互動體驗。同時,也將帶領同學認識Unity遊戲引擎以及相關創作工具,並且在定期的課題挑戰中演練熟習工具的使用。課程中將逐步引導同學們根據對相關理論概念與心理機制的理解與掌握,以傳播溝通為目標(例如新聞傳播、廣告行銷、社會議題關懷等),構思並且實際動手創造有趣創新、並能傳達資訊、發揮影響力的互動虛擬體驗。
透過本課程,同學將習得互動虛擬體驗重要理論概念,除能批判性地檢視、思考其潛在效果,也將練習如何活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同學也將經由此課程培養虛擬體驗創作之基礎能力,未來將能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情境,落實個人創意、完成互動虛擬體驗作品。

本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數位影像後製作及影像動態特效的創作能力的實務課程,課程涵蓋三項主題:
(1) 基礎影片動態畫面創作及影片的調光與調色技能: 本單元將利用Premiere軟體熟習基礎的動態影像製作並運用Premiere的color grading的功能修正影片的亮度和色彩,並添加創意的色彩設計。
(2) 影像特效創作: 本單元將熟悉瞭解After Effects軟體的操作及如何運用AE創作影片特效及動態影片。
(3) 動態影像創作,透過Premiere 及 After Effects兩種數位編輯軟體創作圖檔或影片的動態影像作品。

課程以實作為主要上課方式,前4周為Premiere Pro動態影片及調光調色教學,課程重點在於建立動態影像的創作概念及影像調光調色的基本概念,後10周為After Effects教學,主要為圖檔的動態製作及 影片特效製作的技術與概念,15及16周為動態影影片創作專題的討論與評量,17及18期末兩周為備用周,若有課程進度有變動或延後時將以期末兩周為補充課程。

評量方式主要以課程範例的完成度及創作作品評分為主,同學須完成課堂上老師所教授範例及運用此範例做創新的程度為評分標準。
期末每位同學需創作30到60秒的動態影片作為期末作品,並須於創作前提出創作規劃報告。

本課程為 虛擬影音創作微學程之專業選修課程之一,有選修本課程的將可完成微學程三門課程中的 專業選修課程

[專業素養選修]

數位科技和媒體娛樂已全面影響當代人類生活,帶動全球娛樂媒體消費行為和相關產業成長。隨著傳播科技的演進,如何透過良好的媒體設計原則推廣特定服務及資訊內容,已然成為當前數位傳播產業的關鍵議題。本課程為傳播與科技學系「數位設計」專業學程的進階課程,將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分析閱聽人媒體使用行為及傳播效果背後的心理機制,引領學生思考當代媒體現象的成因和影響。本課程強調反思及應用的重要性,鼓勵同學挑戰當前數位傳播產業問題,因此學生須分組針對社會、產業議題進行專案實作企劃,並實際應用課程介紹之理論架構提出預期效益評估報告。

為什麼Netflix和HBO等美國公司要製作台劇?《魷魚遊戲》和韓流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流行文化的「跨國」流動,深刻影響我們的媒體消費,如想要看什麼、可以看什麼、從什麼媒體看?這背後涉及到嚴肅的理論探討與批判。不過這門課會以生動的案例及深入簡出的說明,向同學們介紹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流行文化現象,從好萊塢到寶來塢、從迪士尼到日本動漫、從美劇到K-POP等,以及它們和全球、區域、地方的關係。
這門課是為大學部的學生所設計,為傳播與科技學系「專業模組A:媒體創作」選修課程,以及「電/資/理/生/人」跨院通識課程、通識領域「個人、文化與社會」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們能透過這門課的學習,理解圍繞媒體所產生的全球流行文化現象。

本課程探討媒體受眾、科技、大眾文化與社會的交集,重點分析情感與親密關係在新興與變遷的大眾文化中的表現。課程將通過媒體案例與相關文獻,介紹傳播與媒介研究、社會學、批判與女性主義理論以及新媒體研究中的關鍵理論方法。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性別與情感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與媒體文化和受眾實踐緊密相連。

在課程結束時,學生應能運用所學理論,研究媒體再現、受眾實踐與社會脈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學生將理解情感作為一種社會性表達,如何參與性別化媒體與消費文化的建構。此外,透過製作媒體作品或撰寫原創研究論文,學生將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分析能力,成為更具責任感的大眾影像消費者與創作者。

「傳播科技專題」是一門靈活且多元化的課程,每一期由不同的專業教師開課,針對傳播科技領域的最新議題或研究熱點設計獨特的授課內容。課程主題涵蓋廣泛,可能包括人工智慧與媒體應用、人機互動設計、數位敘事、社群媒體分析等,旨在讓學生深入探索傳播科技的前沿知識與實務操作。

課程透過理論學習與實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意與批判性思維,並培養跨學科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傳播科技專題」特別適合對傳播科技相關領域有濃厚興趣,並希望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學生參加。

網路科技帶來許多社會文化上的衝擊與改變,使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應對與使用,也需要有新的媒體素養來處理使用今日的媒體。在這門課中,我們將一起思考這些衝擊與改變。本課程先從傳統媒體及相關的媒體素養出發,再延伸至今日的新媒體以及相關素養。同學們將練習用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新媒體使用所需的素養,包括面對假新聞、網路霸凌、網路暴力、置入性行銷、惡意言論等問題,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使用自媒體應具備什麼樣的素養等,從中提升批判與獨立思考能力。在學期結束時,同學們將分組完成一個完整的媒體素養計畫/作品,可以是一部影片、一個網站或網頁、實際行動等,用有創意的方式呈現這學期所學,用這個作品幫助更多人思考今日媒體的問題,提升整體社會的媒體素養。

課程概述與目標: 每日睜開眼睛,是否第一個動作就是去摸手機呢?而睡前最後的畫面是否也是螢幕閃爍的藍光?一天 24 小時當中,究竟有多少小時與媒體接觸?而使用的媒體類型從各種社交媒體、影音 app、音樂、追劇、 電玩、動漫、Podcast,零總相加更是玲瑯滿目。這個無處不是媒體的時代,不僅深刻的影響個人的生活 型態、認知思維、也不斷的解構和再建構世界的運作方式。新的傳播問題,也帶來新時代的問題與挑戰。 90 年代世界曾對網路誕生帶來烏托邦的期待,但到了千禧年,卻見識到國家可以藉由新科技實現數位威 權主義,強化了威權統治。資本家則透過大數據蒐集人們的數位足跡,運用演算法不間斷地推播,使用 者的個資與隱私成為新的商品與獲利來源。因此我們需要結構性的理解當前宰制我們的兩大體系:平台 資本主義以及數位威權主義。新科技也帶來新的挑戰,特別是生成式 AI 的降臨,對整體社會帶來全面 的衝擊。我們特地邀請到當今全球注目的輝達 NVIDIA 公司的台灣區協理邾亦為蒞臨演講。數位時代也 帶來新的犯罪型態,而現實往往還無法因應。我們也邀請政府新成立的性影像處理中心劉昱均主任,蒞 臨演講性私密影像如何處理與下架的實務案例。 除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之外,隨著中國崛起以及中國模式的積極對外擴散,和人口眾多的華語傳媒市場 的形成,也出現特別的傳媒現象。台灣因為語言與文化的親近性,以及同屬於華語傳媒市場,因此台灣 人民在使用中國傳媒軟體上相對門檻較低。但中國大陸又有其特殊的媒體生態、審查體系、防火長城, 自成一格。有因為中國政府扶持和國內市場支撐而強大的影音網站(如騰訊和愛奇藝)和其他網路媒體(如 字節跳動的抖音、Tik Tok)。中國的傳播科技,如 Tik Tok、小紅書等有何特殊吸引力,使其影響力擴張 到海外?甚至有些台灣使用者願意逆翻牆到中國的防火長城內,去使用中國版的愛奇藝與騰訊。但因為 國際地緣政治的中美對立、兩岸關係的緊張,使得這些使用者成為被關注的對象,甚至是嘲弄、責備和 不理解的對象。那他們的真實心聲是甚麼呢?要能真正省視和壯大台灣的傳媒環境,我們還需真正看見 台灣民眾的情感、需求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位置。

透過對影像美學與視覺傳播相關概念與理論的介紹,讓同學掌握影像生產、傳達和評價的基本知識,提昇同學對各種形式之影像的創作與解讀能力,並做為往後其他進階課程之視覺美學基礎。

引介多元文化主義理論與重要概念,反思當代多元文化與族群媒體議題,提升族群傳播素養,建立理解及尊重多元文化社會之世界觀與價值觀。

[輔系必修科目]

這門課專注於探討媒體內容,並研究媒體信息如何被創造、傳播(傳播的過程)、接收以及其所產生的效果(傳播內容的效果)。學生將藉由這堂課得到關於如何能夠更有洞見並成功的創造與分析媒體信息的媒體素養。學生們將會學到許多相關理論及有趣的傳播效果。除此之外,學生將能夠分析、批判與評量媒體信息,並且能夠描述其信息對於個人及社會的效果。

課程目標
當你完成這堂課,你將能夠:
1. 熟悉媒體素養的各項原則並且能熟練地應用?體素養所需要的技巧與洞見,像是如何判斷信息的可信度與權威性的能力。
2. 描述傳播效果研究的科學根基、過去和現今這個領域重要的研究、以及其主要的理論。
3. 具有批判性的去衡量媒體研究中設計及資料蒐集過程是否恰當。
4. 應用研究結果於傳播效果研究中重要的議題(像是電影中的暴力內容還有電視中的羶色腥)
5. 評估廣告信息的效果,並考量像是刻板印象、身體形象等議題,以及對於孩童等弱勢族群的影響。

本課程旨在介紹傳播理論中的批判與⽂化取向。我們結合理論與案例,理解媒體的內容生產、流通與消費三大面向。在媒體內容部分,我們透過類型生產,理解生產邏輯、再現,以及與市場和國家審查的張力。媒體的消費部分,學習閱聽人的理論概念、接收分析、粉絲文化。
透過閱讀、概念闡述、實例反思、同儕學習、⾃主研究等⽅式,這⾨課將引導學⽣理解、思考與批判各種傳播現象,並透過⼩組協作深⼊各種議題的討論。

人機互動學 (HCI) 課程將介紹使用者為中心設計 (UCD) 的基礎概念,並帶領大家探索HCI這個廣泛的領域。在這門課程中,大家會完成個人作業以及一個持續整學期的團體設計專案。本課程強調個人化、以經驗為主的學習方式,鼓勵與課程內容產生深刻的連結。

希望大家在這門課中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能對HCI的本質、使用者為中心設計的運作方式、這些對生活的意義,以及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希望大家在完成這門課程後,能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強對自身創造力的信心,並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UX設計定義,無論是對世界還是對個人生活而言。

和其他課程一樣,積極參與 是這門課的重要部分。由於教學方式著重於體驗式與主動參與的學習——像是課堂活動以及許多小型練習——投入與參與會對學習效果產生關鍵影響。

不論你是傳播與科技系的學生或是其他科系的傳播科技使用者,都應該對傳播科技的發展有一定的了解。這堂課將幫助同學們了解我們平常使用的傳播科技的發展歷程及其帶來的影響,以及一些與傳播科技相關的重要理論與政策。同時,我們還會針對新興傳播科技(如社群平台、虛擬技術、AI等)的發展與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探討。從這堂課中,同學們將學習到:

• 重要傳播科技的發展歷程
• 傳播科技在社會中的應用及其重要影響
• 重要傳播科技的政策制訂與影響
• 思考傳播科技對社會、對個人的影響

同學們將在課堂中學到基本傳播科技相關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到批判思考的重要性,並透過不斷練習,培養批判思考與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