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選修
本頁內容為最新版本之課程架構,僅供參考,各年級規範不盡相同,請以適用之必修科目表為準。各入學年必修科目表請到「教務處>課務組>課程資訊」查詢。
網址:https://aa.nycu.edu.tw/aa/ch/app/folder/2501
本頁內容為最新版本之課程架構,僅供參考,各年級規範不盡相同,請以適用之必修科目表為準。各入學年必修科目表請到「教務處>課務組>課程資訊」查詢。
網址:https://aa.nycu.edu.tw/aa/ch/app/folder/2501
數位科技和媒體娛樂已全面影響當代人類生活,帶動全球娛樂媒體消費行為和相關產業成長。隨著傳播科技的演進,如何透過良好的媒體設計原則推廣特定服務及資訊內容,已然成為當前數位傳播產業的關鍵議題。本課程為傳播與科技學系「數位設計」專業學程的進階課程,將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分析閱聽人媒體使用行為及傳播效果背後的心理機制,引領學生思考當代媒體現象的成因和影響。本課程強調反思及應用的重要性,鼓勵同學挑戰當前數位傳播產業問題,因此學生須分組針對社會、產業議題進行專案實作企劃,並實際應用課程介紹之理論架構提出預期效益評估報告。
為什麼Netflix和HBO等美國公司要製作台劇?《魷魚遊戲》和韓流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流行文化的「跨國」流動,深刻影響我們的媒體消費,如想要看什麼、可以看什麼、從什麼媒體看?這背後涉及到嚴肅的理論探討與批判。不過這門課會以生動的案例及深入簡出的說明,向同學們介紹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流行文化現象,從好萊塢到寶來塢、從迪士尼到日本動漫、從美劇到K-POP等,以及它們和全球、區域、地方的關係。
這門課是為大學部的學生所設計,為傳播與科技學系「專業模組A:媒體創作」選修課程,以及「電/資/理/生/人」跨院通識課程、通識領域「個人、文化與社會」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們能透過這門課的學習,理解圍繞媒體所產生的全球流行文化現象。
本課程探討媒體受眾、科技、大眾文化與社會的交集,重點分析情感與親密關係在新興與變遷的大眾文化中的表現。課程將通過媒體案例與相關文獻,介紹傳播與媒介研究、社會學、批判與女性主義理論以及新媒體研究中的關鍵理論方法。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性別與情感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與媒體文化和受眾實踐緊密相連。
在課程結束時,學生應能運用所學理論,研究媒體再現、受眾實踐與社會脈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學生將理解情感作為一種社會性表達,如何參與性別化媒體與消費文化的建構。此外,透過製作媒體作品或撰寫原創研究論文,學生將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分析能力,成為更具責任感的大眾影像消費者與創作者。
「傳播科技專題」是一門靈活且多元化的課程,每一期由不同的專業教師開課,針對傳播科技領域的最新議題或研究熱點設計獨特的授課內容。課程主題涵蓋廣泛,可能包括人工智慧與媒體應用、人機互動設計、數位敘事、社群媒體分析等,旨在讓學生深入探索傳播科技的前沿知識與實務操作。
課程透過理論學習與實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意與批判性思維,並培養跨學科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傳播科技專題」特別適合對傳播科技相關領域有濃厚興趣,並希望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學生參加。
網路科技帶來許多社會文化上的衝擊與改變,使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應對與使用,也需要有新的媒體素養來處理使用今日的媒體。在這門課中,我們將一起思考這些衝擊與改變。本課程先從傳統媒體及相關的媒體素養出發,再延伸至今日的新媒體以及相關素養。同學們將練習用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新媒體使用所需的素養,包括面對假新聞、網路霸凌、網路暴力、置入性行銷、惡意言論等問題,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使用自媒體應具備什麼樣的素養等,從中提升批判與獨立思考能力。在學期結束時,同學們將分組完成一個完整的媒體素養計畫/作品,可以是一部影片、一個網站或網頁、實際行動等,用有創意的方式呈現這學期所學,用這個作品幫助更多人思考今日媒體的問題,提升整體社會的媒體素養。
課程概述與目標: 每日睜開眼睛,是否第一個動作就是去摸手機呢?而睡前最後的畫面是否也是螢幕閃爍的藍光?一天 24 小時當中,究竟有多少小時與媒體接觸?而使用的媒體類型從各種社交媒體、影音 app、音樂、追劇、 電玩、動漫、Podcast,零總相加更是玲瑯滿目。這個無處不是媒體的時代,不僅深刻的影響個人的生活 型態、認知思維、也不斷的解構和再建構世界的運作方式。新的傳播問題,也帶來新時代的問題與挑戰。 90 年代世界曾對網路誕生帶來烏托邦的期待,但到了千禧年,卻見識到國家可以藉由新科技實現數位威 權主義,強化了威權統治。資本家則透過大數據蒐集人們的數位足跡,運用演算法不間斷地推播,使用 者的個資與隱私成為新的商品與獲利來源。因此我們需要結構性的理解當前宰制我們的兩大體系:平台 資本主義以及數位威權主義。新科技也帶來新的挑戰,特別是生成式 AI 的降臨,對整體社會帶來全面 的衝擊。我們特地邀請到當今全球注目的輝達 NVIDIA 公司的台灣區協理邾亦為蒞臨演講。數位時代也 帶來新的犯罪型態,而現實往往還無法因應。我們也邀請政府新成立的性影像處理中心劉昱均主任,蒞 臨演講性私密影像如何處理與下架的實務案例。 除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之外,隨著中國崛起以及中國模式的積極對外擴散,和人口眾多的華語傳媒市場 的形成,也出現特別的傳媒現象。台灣因為語言與文化的親近性,以及同屬於華語傳媒市場,因此台灣 人民在使用中國傳媒軟體上相對門檻較低。但中國大陸又有其特殊的媒體生態、審查體系、防火長城, 自成一格。有因為中國政府扶持和國內市場支撐而強大的影音網站(如騰訊和愛奇藝)和其他網路媒體(如 字節跳動的抖音、Tik Tok)。中國的傳播科技,如 Tik Tok、小紅書等有何特殊吸引力,使其影響力擴張 到海外?甚至有些台灣使用者願意逆翻牆到中國的防火長城內,去使用中國版的愛奇藝與騰訊。但因為 國際地緣政治的中美對立、兩岸關係的緊張,使得這些使用者成為被關注的對象,甚至是嘲弄、責備和 不理解的對象。那他們的真實心聲是甚麼呢?要能真正省視和壯大台灣的傳媒環境,我們還需真正看見 台灣民眾的情感、需求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位置。
透過對影像美學與視覺傳播相關概念與理論的介紹,讓同學掌握影像生產、傳達和評價的基本知識,提昇同學對各種形式之影像的創作與解讀能力,並做為往後其他進階課程之視覺美學基礎。
引介多元文化主義理論與重要概念,反思當代多元文化與族群媒體議題,提升族群傳播素養,建立理解及尊重多元文化社會之世界觀與價值觀。
本課程為傳播與科技學系一學分之必修課程,本系之學生皆需完成此課程,方能取得畢業所需之學分,本課程制定之目標如下:
(1)整合傳播科技知識與實務工作經驗,體驗當前傳播工作者的角色、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
(2)了解實習機構的組織運作與傳播工作生態現況;
(3)培養自我職能的認識及就業技能的準備,體認自我生涯規劃之方向;
(4)熟悉傳播工作的專業精神,倫理與價值系統。
本課程設置之目的,在於授予系內長期參與廣播及影視創作團隊同學的學分最後認證課程。
凡本系同學曾參與廣播節目或虛擬影棚節目製作與播出至少四個學期者,即可於第六學期選修本課程,課程並於第六學期期滿後給予二個學分之選修學分。選修本課程之同學需先提出前四學期之創作作品與參與證明後方可選修本課程。前四個學期為同學獨立自由參與學習,後兩個學期為正式之課程,正式課程由老師規劃課程內容與評分方式,最後課程分數之評量方式如下:
1.過去四個學期之創作與參與成果50% (由同學提出相關參與證明與成果)
2.第五個學期之創作規劃與參與成果25% (由當期課程老師評分)
3.第六個學期之創作規劃與參與成果25% (由當期課程老師評分,並給予最後二學分之總成績)
課程目標 :
1. 培育同學參與影音創作之自發性學習與團隊合作精神。
2. 協助同學學習運用專業設備,及團隊常態性影視廣播節目製作。
3. 協助同學了解影音創作的值及合適性,並能展現節目的效果。
4. 培養廣播、影視節目製作實務性的整體創作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