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出版品



「新客家人群像」系列報導團隊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歷屆同學為主力,加上本系系友、陽明交大人文社會系、清大人文社會系等《客家深度報導》課程的修課同學共同組成。這一系列採訪工作自 2007 年 10 月展開規劃, 由同學根據組題尋覓採訪者,再獲得對方同意後,便展開採訪、拍攝、寫作與編版等工作,前後長達半年之久。 從本書的報導中,幾乎已經清楚勾勒出客家族群從歷史到現實的真實心聲。透過報導者的生動筆觸,原本刻意隱藏的客家人族像就這樣一個個被翻攪開來。最近一期出版書籍主題為「二代創生:看見客庄的新生命力」。
出版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出版日期:2008 年 – 2021 年
歷年出版品
《二代創生:看見客庄的新生命力》(2021)
本書所收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所在的新竹縣青創事業主有一個特徵,都可說是所謂的「第二代」。他們或基於個人理想,更多是基於孝順的想法返鄉創業。雖然有上一代的事業基礎及協助,卻也經常在理念與作法上,兩代之間無法避免相當時間的衝突與磨合。但是包括我們這些旁觀者在內,我們確信磨合與衝突的結果一定是好的,本書所採訪紀錄的青創事業,如今不僅因此更加壯大,而且已有力量幫助其他的青創事業。
《客堂外的風景》(2020)
當「客家」成為學術研究課題,也就是比較不帶情感成分的研究對象後,與臺灣客家事務有關的人士,不會只限於客家人。 本書共收錄二十三篇報導,所採訪收錄的學者專家,有相當多位就不是客家人,他們或是以客家為課題,或是在與客家有關的學術單位服務,他們的努力今日也正支撐並豐富著在臺灣仍在起步階段的客家研究,並且留下許多重要的足跡。我們大致以研究者的專長分類,概分為當代社會、客語研究、歷史書寫、田野經驗、傳播媒體、文化視野等六類。這些類別並未窮盡當今客家研究的範疇,但已顯示出當今客家研究主題的多元化。
(2019)
本書所收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所在的新竹縣青創事業主有一個特徵,都可說是所謂的「第二代」。他們或基於個人理想,更多是基於孝順的想法返鄉創業。雖然有上一代的事業基礎及協助,卻也經常在理念與作法上,兩代之間無法避免相當時間的衝突與磨合。但是包括我們這些旁觀者在內,我們確信磨合與衝突的結果一定是好的,本書所採訪紀錄的青創事業,如今不僅因此更加壯大,而且已有力量幫助其他的青創事業。
(2018)
本書所收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所在的新竹縣青創事業主有一個特徵,都可說是所謂的「第二代」。他們或基於個人理想,更多是基於孝順的想法返鄉創業。雖然有上一代的事業基礎及協助,卻也經常在理念與作法上,兩代之間無法避免相當時間的衝突與磨合。但是包括我們這些旁觀者在內,我們確信磨合與衝突的結果一定是好的,本書所採訪紀錄的青創事業,如今不僅因此更加壯大,而且已有力量幫助其他的青創事業。
《源自客家:擁抱希望,社會使命》(2017)
本書所收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所在的新竹縣青創事業主有一個特徵,都可說是所謂的「第二代」。他們或基於個人理想,更多是基於孝順的想法返鄉創業。雖然有上一代的事業基礎及協助,卻也經常在理念與作法上,兩代之間無法避免相當時間的衝突與磨合。但是包括我們這些旁觀者在內,我們確信磨合與衝突的結果一定是好的,本書所採訪紀錄的青創事業,如今不僅因此更加壯大,而且已有力量幫助其他的青創事業。
(2016)
本書所收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所在的新竹縣青創事業主有一個特徵,都可說是所謂的「第二代」。他們或基於個人理想,更多是基於孝順的想法返鄉創業。雖然有上一代的事業基礎及協助,卻也經常在理念與作法上,兩代之間無法避免相當時間的衝突與磨合。但是包括我們這些旁觀者在內,我們確信磨合與衝突的結果一定是好的,本書所採訪紀錄的青創事業,如今不僅因此更加壯大,而且已有力量幫助其他的青創事業。
《硬頸,在藝文之路前行》(2015)
本書所收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所在的新竹縣青創事業主有一個特徵,都可說是所謂的「第二代」。他們或基於個人理想,更多是基於孝順的想法返鄉創業。雖然有上一代的事業基礎及協助,卻也經常在理念與作法上,兩代之間無法避免相當時間的衝突與磨合。但是包括我們這些旁觀者在內,我們確信磨合與衝突的結果一定是好的,本書所採訪紀錄的青創事業,如今不僅因此更加壯大,而且已有力量幫助其他的青創事業。
《臥虎藏龍:客家專業菁英》(2014)
本書所收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所在的新竹縣青創事業主有一個特徵,都可說是所謂的「第二代」。他們或基於個人理想,更多是基於孝順的想法返鄉創業。雖然有上一代的事業基礎及協助,卻也經常在理念與作法上,兩代之間無法避免相當時間的衝突與磨合。但是包括我們這些旁觀者在內,我們確信磨合與衝突的結果一定是好的,本書所採訪紀錄的青創事業,如今不僅因此更加壯大,而且已有力量幫助其他的青創事業。
《探訪客家社區》(2013)
在《探訪客家社區》這本書中,我們從同學們採訪各地社區的作品看到這樣的變動軌跡。為展現在地關懷,我們以交大所在的新竹縣市為核心出發,探訪鄰近的客家社區;然而同學們的足跡也拓展到桃園、苗栗甚至屏東、花蓮等地。依據社區發展的特色,我們將本書收錄的三十八篇作品大致分為文資再造、地方產業、自然生態、老街新生、社區傳承、文化節慶等六大類,以深度報導的形式呈現。
《堅守崗位:客家媒體人》(2012)
透過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一〇四級同學等採訪團隊所進行的人物專訪,我們從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四十多位客家媒體人身上,隱隱約約看到了這樣的軌跡與圖像。資深一輩在方言受壓抑的年代開疆闢土,開啟了客家傳播的契機;中生代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孕育了客家媒體文化的沃土;年輕一代的創意與熱情,則為傳統注入新生的活力。從受訪人物的生命經驗與意見,我們也看到這個領域的多元與眾聲喧嘩。
《客家文化的推手》(2011)
這本書呈現了四十三個客家人物的特寫,大致可分為七大類別。他們有的致力於客家傳承,例如「客語教學」、「傳統技藝」、「文史工作」;有的熱心於文化創新,例如「音樂創作」、「文藝創作」;也有在客家庄承先啟後的「社區工作」者。每個人物都有獨特的生命經驗,其共同點則是對客家文化的熱愛與使命感。 當然,這樣的分類只是提供閱讀的指引,所謂的「傳統」與「創新」也非截然對立的,而是相互碰撞、融合的。
《優客在寶島》(2009)
何謂「道地」的客家,其實並非新客家人的重點。在學弟妹們的執筆下,這四十一位客家人物,對於傳統習俗的留存、變革或再造之觀感與實嚼,皆無關乎優劣。因為,在物換星移、族群融合的時空中,每個「人」的色彩,均是鮮明、特出的;塗繪一份自己能堅毅走完的藍圖,才是「客家人」與各族群的人們,現今最為重視的想望。在此次客家週成果展中,由學弟妹所竭力撰寫的人物,忠實原昧、活靈活現地展露在各位面前。
《承先啟後:新客家人群像》(2008)
客家人在歷史與現實的情境交錯中,顯現而為台灣頗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又由於客家政經勢力居於劣勢,更形塑出客家人隱晦獨有的族群性格。這些性格特徵不但真實地引人捕捉,在台灣族群的語言與文化逐漸面臨消失危機時,深度剖析客家族群,同時也是族群和解共生不容忽略的重要課題。經過多次的檢討、反覆討論後,作品終於成形。同學在經過數月的磨練後,漸漸整理出摩登台灣社會中,屬於「客家人」的多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