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表

本系碩士班課程設計強調有效率的專長學習,讓同學在兩年的學習時間內培育紮實的研究能力,以及明確的專長特色,同時呼應本系特色與傳播科技趨勢,將課程建立為關於研究方法的必修課程 + 兩類專長課程模組。畢業學分至少 27 學分。


其中,「互動行銷與設計」模組以互動媒體、行銷傳播、互動設計等領域為課程內容核心,訓練目標為具備數據分析、行銷、設計能力的管理人才。「流行文化與科技」模組以流行文化、科技與社會、多媒體整合創作等領域為課程內容核心,訓練目的為具備分析傳播科技的文化與社會影響、政策與產業趨勢、創新媒體實作等整合能力的專業人才。每個模組均規劃 9-10 門專長課程,供同學選擇其一專長進行重點學習,但同時需要選擇另一個專長群組的少數課程,以適當兼顧知識廣度。

本頁內容為最新版本之課程架構,僅供參考,各年級規範不盡相同,請以適用之必修科目表為準。各入學年必修科目表請到「教務處>課務組>課程資訊」查詢。
網址:https://aa.nycu.edu.tw/aa/ch/app/folder/2501

必修與先修課程(6 學分)

先修課程:統計學 1 門,不計入畢業學分。大學已修習相關課程者,入學開學內一周須提出課程免修申請;大學未修習者,須補修大學部課程。
必修課程:包含傳播量化研究方法、傳播質化研究方法 2 門,共計 6 學分。

本課程將介紹質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研究設計、資料分析與整理、寫作方式,並著重於傳播領域常見的幾種方法,包括符號學、敘事分析、論述分析等文本分析方式,以及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焦點團體訪談等方法。透過文獻閱讀、實例討論及實際操作,讓同學們熟悉質化研究的精神與應用,並於期末完成一篇學術論文。

本課程旨在從哲學與實證的角度,審視你的認知方式與科學的認知方式,並重點關注量化研究方法。我們知道什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我們如何運用所知道的建立因果關係?是否存在限制與障礙?一項精心設計的研究(什麼是精心設計的研究?)能讓我們理解、解釋、預測,甚至更重要的是,控制現實世界中的現象。

本課程以研討形式進行,分為三個部分:

  1. 從孔恩的範式 (paradigm) 概念及其他觀點剖析傳播研究;
  2. 討論科學的核心問題——探究哲學——並從社會科學的視角檢視研究過程;
  3. 回顧三種研究操作模式——實驗、調查研究與內容分析。

批判性閱讀與寫作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讀而寫如空談,徒讀而不寫則僅為書蟲。然而,研究透過寫作而得以實現。

本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統計思維與統計計算語言 R 的紮實入門與整合介紹。數據已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如何理解數據並將其轉化為可行的洞察,已成為未來世界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此外,課程將逐步教授使用 R 進行統計分析的技能,並結合媒體產業的真實數據集,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

選修課程(21+ 學分)

專業必選:分為兩個課程模組,學生需擇一作為主修模組,修習 12 學分,另一模組修習 3 學分,共 15 學分。

自由選修:含研究實習 1 學分。可自由選擇外系課程,共計 6 學分。
補修學分:大學非傳播相關科系背景之碩士生,須加修碩士班課程 3 學分或下修大學部課程 6 學分。下修之大學部「統計學」可納入補修學分計算。大學部補修學分,不計入畢業學分。

[互動行銷與設計模組]

本課程是對一般線性模型 (General Linear Model) 的入門介紹,旨在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與實務技能,幫助解決學術及現實世界的問題,並為校內開設的高階統計課程奠定基礎。課程重點在於概念理解與問題解決,而非數學運算。此外,本課程具有高度實務性,要求學生投入大量的實作練習,以鞏固核心數據分析技術的長期掌握。

課程分為三個部分:

  1. 第一部分:涵蓋資料整備 (data wrangling)、變異數分析 (ANOVA)、共變數分析 (ANCOVA) 和多層次模型 (multilevel modeling)。
  2. 第二部分:介紹線性迴歸、調解分析 (mediation)、調節分析 (moderation) 和條件過程分析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es)。
  3. 第三部分:講授確認性因素分析 (CFA)、結構方程模型 (SEM) 和聚類分析 (cluster analysis)。

這堂課將從公關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不同型態的組織,在面臨不同形式的危機時,處理應對的策略,同時,也將從公眾與社會的角度出發,了解組織危機的應對,如何影響公眾與社會的權益。

媒體心理學是一個充滿活力且跨學科的領域,可應用於廣泛的主題。本課程不僅關注傳統研究議題(如媒體暴力)在新媒體中的呈現,還將聚焦於因新技術(如電子遊戲與虛擬實境)帶來的新興傳播現象。透過本課程,我們將探討這些互動體驗的心理學,以更好地理解其使用動機及其可能的影響。

本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媒體心理學領域,深入理解媒體與個體之間的複雜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對人類幸福感、認知和情感的影響。課程還鼓勵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在未來延伸對媒體體驗的理解。

學生需具備批判性分析與詮釋能力,能理解學者如何在該領域設定研究問題並探討媒體對人類的影響;能構建邏輯嚴謹且精確的論點以推進相關知識;並在學期結束時提出一份設計清晰、論述充分的研究計畫書。

數位行銷是一個新興領域,科技創新正在改變消費者溝通與說服的面貌。本課程旨在為有志成為該領域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的學生,提供數位行銷的理論與實務視角。課程閱讀與討論將涵蓋數位行銷的廣泛知識與技能,包括網路行銷、行動行銷、社群媒體行銷,以及 MarTech(行銷科技)與數據分析等主題。

修讀本課程的學生需完成一個產業案例研究以及一篇研究論文。本課程的設計基於三大目標:

  1. 幫助學生理解數位行銷的關鍵概念、專業術語與工具;
  2. 熟悉規劃與撰寫數位行銷相關研究論文的技巧;
  3. 培養評估數位行銷活動的分析能力。

社群媒體已深深融入數百萬人的生活,並被廣泛用於各種目的。但什麼是社群媒體?使用社群媒體可能帶來哪些影響?我們該如何改善在社群媒體上的互動與使用體驗?本課程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在課程中,學生將學習與社群媒體相關的重要概念、術語與理論,探索不同的社群媒體平台,批判性分析社群媒體使用可能帶來的社會、政治與心理影響,並提出調整個人社群媒體使用方式或重新設計社群媒體的想法。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成為社群媒體的研究者、設計師或使用者。

本課程旨在介紹學生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的領域,包括其理論基礎與實作技術。課程中,學生將學習社會網絡分析發展中的核心理論與概念,例如同質性 (homophily)、三角閉合 (triadic closure)、網絡演化 (network evolution)、二元關係 (dyadic) 和網絡數據的依賴性特質等。此外,學生還將透過實作練習掌握進行基礎與進階社會網絡分析的技能。

課程的最終成果將是一篇研究論文,要求學生應用社會網絡理論與分析方法來探討研究問題。該論文需達到傳播學或相關社會科學領域學術會議論文的標準。

本課程旨在透過實作方法,為傳播與社會科學領域(計算傳播研究)的大數據分析提供方法論基礎。課程將使用實際世界的數據集,討論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如文本挖掘,包括數據收集(數據爬取)、數據清理、轉換與標註(數據整備)、模型選擇與分析、結果解釋及數據視覺化。若時間允許,課程將簡要介紹流行的開源機器學習工具,如 scikit-learn(https://scikit-learn.org/)、TensorFlow(https://www.tensorflow.org/)和 Weka(https://www.cs.waikato.ac.nz/ml/weka/)。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傳播研究者與社會科學家面臨一個挑戰:大數據的興起聲稱將徹底改變科學發現與發明的過程,這種熱潮引發了激烈的辯論。一方面,有些研究者認為,大數據只是更多的數據,從可觀察數據中尋找模式往往產生難以重現且難以推廣至其他數據集的虛假相關性。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認為,大數據在預測能力方面展現了卓越表現。爭議的核心問題在於,大數據的數據驅動、歸納性與預測性特徵,似乎與科學方法中的理論驅動、演繹性與解釋性本質不相容。

本課程將使用 RPython 作為工具。請每次上課攜帶安裝有最新版本的 R、RStudio 和使用 Anaconda 發行版的 Python 的筆記型電腦。

這是一門研究生層級的課程,將介紹人機互動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的主題與研究,同時教授相關的研究方法技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在 HCI 背景下應用這些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傳達使用者研究的結果。

什麼是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研究旨在學習如何有效地從人群中獲取資訊——無論是主題專家、專案相關方,還是一般大眾。有效的使用者研究能從與專案相關的重要人士中提取可靠且可行的資訊。不論你想在新創公司中從事面向客戶的工作,還是希望在職場中學習協調與同事合作以支持你的專案,學習如何收集有價值的資訊是一項需要深思熟慮、規劃和分析的嚴肅任務。本課程將提供各種使用者研究技術的概述與入門介紹。

本課程每週將由授課教師講解HCI相關的閱讀材料。課堂內容包括學生對方法論論文的簡報、動手工作坊,以及完成作業並獲取反饋的時間。在整個學期中,學生將接觸多種使用者研究方法,包括田野研究、訪談、日記研究等。我們將學習每種方法的樣本,並檢視適用於各方法的情境。此外,我們還將討論研究過程,包括如何選擇研究場地、抽樣及與研究對象互動。我們也會探討如何以有效且資訊豐富的方式傳達使用者研究的結果,並深入研究倫理相關議題。

本課程旨在將傳播理論與數據科學相結合,應用於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本課程為同步遠距課程,適宜修習對象包括:本系(傳科系碩士班)、本校客家文化學院、人社學院、資訊學院、陽明校區醫學、護理、健康相關學院研究所學生。本課程引介健康傳播的四個情境主題理論群 (context themes theories) 與研究方法論,探討健康傳播在個人、社群及公眾等多層次的情境脈絡與傳播效果,以及健康傳播在生理、心理與社會等各面向的應用。理論群包括: 1) 訊息與行為變遷理論 (Messages and behavior change) 、 2)關係理論 (Relationships)、3) 資訊與風險管理理論 (Managing information and risk) 、 4)健康不平等理論 (Health disparities) 。本課程並將檢視健康風險傳播過程中新媒體與新興科技之採納、使用與效果,包括:公共衛生說服與公關訊息設計、公眾改變健康風險之認知、態度與行為、新媒體與新興科技的使用過程與效果。本課程探討個人、群體、組織使用包括:線上新聞媒體、大眾傳播媒體、社群媒體、行動媒體、電玩遊戲、 人工智慧、機器人、虛擬/擴增/混合/延展實境、智慧裝置等新興媒體科技的健康傳播過程與效果,探討主題包括:健康傳播/公共衛生訊息的媒介框架與風險溝通訊息策略效應、新興媒體科技健康資訊搜尋與使用行為、使用者賦權及健康態度與行為變遷的樣貌與成效

[流行文化與科技模組]

消費、媒介影像與流行文化,是觀察當代傳播現象與行為的三個相當重要且彼此環環相扣概念。本課程希望藉由精讀文獻與課堂討論,引介同學反思自己身處的媒介文化與社會環境,討論內容將包括文化消費、品味公眾、奢華文化等相關議題。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但是卻也是一門到現在都還適用且實用的學問,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所有的傳播現象,從媒體生態、傳播科技、流行文化,到閱聽人與消費。而這樣的理解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找到在傳播專業裡安身立命之道:為什麼要學傳播?傳播專業可以幹嘛?傳播人要做什麼?等等。本學期的課程將會集中在三個傳播案例: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廣告與數位媒體、電影電視的政治經濟學。除了閱讀重要的文獻之外,本課程將著重傳播議題的辯論與討論。

本課程為虛擬創作之基礎課程,課程目標在於了解虛擬創作的技能與發展,及在元宇宙中的可行性運用,
課程內容將以學習podcast影片、YouTube-style影片、180度影片、360度影片的製作技能,並將此類技能運用於呈現深度報導、紀錄片或劇情片創作。

課程將以分組專題實作為主,成員最好分別具備敘事、拍攝和後製能力,每四周完成一個專題,一學期共三個專題。每個專題將有構想討論、場景圖設計、製作和發表四階段,期望透過做中學,帶領同學創作自己的虛擬實境影片,更可讓同學思考更多實境與虛擬在生活或創意呈現上的整合運用。三個專題的說明如下;

專題一: 基礎數位影音創作
自媒體及社群媒體將是未來傳播的主要型態,而其呈現的方式皆以數位影音為內容,本專題的目的在於熟悉及了解數位影音的創作及其運用,做為發展虛擬影音創作的基礎。

專題二: 虛擬影視VR360及VR180影片創作
本專題的目的在於帶領同學進入基礎的虛擬影音創作,專題的重點在於創作VR180及VR360影片,透過影片的製作與發佈熟悉VR的呈現方式與使用。

專題三: 整合型虛擬影音創作
本專題將由同學自行規劃、整合及運用各種數位影音的創作方式,提出具有創新運用、整合呈現或新觀點及概念的虛擬創作作品、專題的重點在於整合與創新,期能拓展同學對未來媒體的創意發想。

本課程從傳播科技的變遷過程(十九世紀攝影術發明到晚近電腦虛擬的數位影像科技)來探討相關的視覺美學與視覺文化議題。課程實施結合理論探討與實務習作,除了視覺美學和文化的相關理論之外,也要求學生進行影像創作和分析,以與理論進行對話和反思,進而培養具有反思能力的創作思維以及分析當代視覺文化現象的能力。

本課程從情緒社會學及流行文化研究出發,探討文化商品、社群媒體、數據文化以及平台勞動當中的「親密關係」(intimacy)、「情緒」(emotions)和性/別(gender/sexuality)議題。
修習本課程將能熟悉新興傳播領域的重要理論和現象(如:媒介化親密關係、批判數據研究、網紅研究…等),並應用於媒體工作或社會文化分析中。

當代社會,人們從睜開眼睛就開始不間斷地使用各種媒體。但這個媒體生態(media ecology)卻往往被當權者—國家與資本掌握。國家越發嫻熟的拿著納稅錢進行大外宣或大內宣,運用置入性行銷等手法進行認知作戰,宣傳政績鞏固政權。資本家則建立媒體帝國(media conglomerates),挾著對文化內容生產的掌控與平台的壟斷,不間斷的傳送廣告和運用大數據與演算法蒐集、儲存與販售使用者的個人資訊。1990年代原本以為網路允諾的烏托邦世界更成現世反諷,黑暗網路與匿名激發的性格惡性,致使網軍、網路小白(Troll)、侵害者肆虐,網路霸凌、出征、甚至出現駭人的如韓國N號房的網路性犯罪事件。隨著網路足跡的陰魂不散,侵害個人的文化權、名譽、甚至逼人至死。
然而,文化是聯合國保障的文化公民權(Cultural Citizenship),牽涉到我們的自我認同、自我表達聲音的權力、多元資訊的接觸權以及針對社會議題進行倡議,推動公共討論與社會變革,維持民主社會的重要根基。在這堂課,我們介紹傳播領域的一個新興勃發的重要陣地—人民如何運用文化力量,認識自我、獲得培力;對抗國家與資本的宰制,建立另類媒體;針對社會議題,學習如何倡議,表達訴求,引起公共討論與推動變革。
在這堂課,我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理論上爬梳何為參與式傳播(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文化行動主義(cultural activism)、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藝術介入(Art Invention)、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數據行動主義(Data Activism)、迷因(Meme)、策展(Exhibition)。同時我們會搭配理論,進行重要個案的引介,讓同學感受到文化行動的創意之美、實踐的甜與苦以及對人與社會的深刻影響。教育理念上,反對異化的學習,強調讓同學體現龐克的DIY精神,親身嘗試的重要性。讓腦中的理論、心中的感覺、身體的感受以及與社會的接觸,融合為一,實現全身心的學習。
在當代的媒介生態中,我們往往被當成24小時不斷接受無限量媒體內容的接收物,但現在,我們要讓時光按下暫停鍵,清空一個內在空間,聆聽、探索你的內在。在課堂中進行自我培力(empowerment)。 我們會學習各種方式,進行表達,例如小誌(Zine)、絹印、迷因(Meme)、社區GIS地圖、VR等。
第二部分,『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玩笑話生動的反映常民對大眾媒體的不滿。但為何如此?國家機器的鎮壓可以強烈到甚麼程度?我們研究國家審查的暴烈,以及認識在極端艱困情況之下卻富有韌性的中國獨立影片、中國和香港的流亡媒體(Diaspora Media)、香港反送中運動中繁花盛開的各式各樣的文化行動(連儂牆、塗鴉、裝置藝術、行動藝術、口號標語、小誌、迷因、展覽、音樂等)。
第三部分,『沒有人是局外人』!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共好,也社會共業!如果這是一個割韭菜的體制,很難不厭世,想躺平。這個社會結構,還有許多社會議題需要人們關注,例如網路科技,將個資、私密影像、性犯罪,帶到一個全新並且尚不知道如何應對的領域。隨著毛小孩的數量超過人類小孩,帶來新的人類世想像以及多物種如何平等共處的思考。壓垮眾多台灣人的高房價,新竹天坑告訴你背後水很深的政商勾結,本堂課程將實地帶你走訪土地被徵收,抗議數十載的高鐵特區農民。甚麼情況下無法發聲呢?在社會金字塔底層的弱勢群體(如遊民、移工、新住民、少數族群等)、不敢發聲的被社會汙名者(如性少數、性騷受害者等)。這些年來台灣也有不少成功的弱勢群體和被汙名者發聲的文化行動持續進行,本堂課將介紹重要案例的組織者前來演講,分享當中的點滴。
此堂課程培養出的能力將幫助您能更全觀的了解國家-資本-人民的動態關係。進行自我探索,了解內在,了解豐富的次文化(如小誌展),如果你想成為Pro-sumer、策展人、小誌展競賽者,都將有所助益。強化對社會議題的掌握,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社會公關、非政府組織、推動社會行動(social campaign)或是能夠拍攝具有社會深度的影片! 授課教授在台灣成立第一個遊民攝影班,獲得公民新聞獎。至今籌辦過六次展覽,出版兩本攝影策和一本展刊。在美國求學時亦在婦女中心組織藝術治療,成立拼貼工作坊(collage)。

從Netflix到YouTube網紅,從好萊塢、K-pop到日漫,我們日常所熟悉的流行文化深受全球化的影響。流行文化如何跨國流動?產生什麼樣的連結?全球與在地的互動為何?
本課程將從「全球傳播」的視角,帶領同學從產製、流通、科技、消費等不同層面,了解流行文化跨國流動的成因、策略與影響。在這門課中,我們將熟悉:(1)全球傳播的理論概念,如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在地化、混雜化、文化接近性、文化逆流、文化軟實力等;(2)媒體跨國的現象與趨勢,如好萊塢電影的支配與系列化、電視的跨國產製與流通、串流平台的新流通模式、社交媒體娛樂的發展等;(3)最後則以東亞國家(日韓中台等)位主要案例進行討論。
透過這門課的學習,同學將從中培養對於媒體現象的觀察與批判思考能力,並習得相關概念、應用於未來傳播實務工作。

隨著電腦科技與3D繪圖技術的進步,虛擬人物、虛擬物件、虛擬場景已成為現今影視製作上不可或缺的要素,影視視覺上的創作不再侷限於現有真實的物體與環境,創新的想像力才是製作上最大的限制。本課程的目標在於透過最先進的3D虛擬攝影棚之使用培育創意發想,及創新視覺之影視製作能力。

本課程以實務學習為主,課程的目標在於透過對實際數位虛擬影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了解當今數位影視製作的技術、運用與發展,並學習電視節目從規畫到執行完成的整個流程,同學可由實務的學習中了解及發想相關可行的研究議題或計畫。

課程安排上,將由全班同學分組共同完成兩個約30~45分鐘的虛擬影視節目、
第一個節目為新聞單元,同學需分組拍攝製作新聞的SOT,並將SOT結合為一個新聞節目,另一個節目為創意節目單元,同學須企劃一個能夠發揮虛擬攝影棚功能的創意節目,節目類型及內容不限,節目需於課程結束前完成。

課程內容將涵蓋,虛擬棚節目設計與規劃、棚內EFP三機作業節目製作及相關影片字幕、配音、剪輯等後製技術教學,同學可依個人的專長及興趣選擇相關的職務與工作項目,並共同完成影片。影片製作為團隊分工的創作,因此課程參與與出席率將列入評分考量。

介紹數位遊戲的媒體特質與文化意義,讓同學們熟悉相關理論的運用。
透過討論與實驗,讓同學探索:
1. 透過遊戲文化窺探媒體文化現象,如性別特質、世代差異等。
2. 透過遊戲實驗體驗,探索遊戲作為宣傳行銷活動運用的可能。
3. 透過玩家互動觀察,瞭解迷群互動、網路交友等閱聽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