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級畢業成果展

104 級畢業成果展《查號台,為您轉播》

主題命名上取查號台號碼104來呼應本屆傳科系應屆畢業生的系級,將班級整體感以代號方式呈現,嵌入主題命名之中,是十足自信的表現。

另外,利用電話轉撥的諧音「轉播」,更貼近傳科系多媒體訓練下同學們的視野,更意味著我們的作品將化作各種不同的媒材,將我們想要傳達的想法傳遞出去,使前來參展的民眾感受到傳科系104級的活力和潛藏的能量。

作品內容

#1  逆邊 The Left Side

專案簡介:
「逆邊」在手球中的意思是,在守門員防守區域的左邊,因為對於大部分慣用右手的球員來說,是比較難得分的位置。與其它手球的傳統強權相比起來,新竹市香山高中無論戰力上或是經驗上是相對弱勢的,就像手球場上的逆邊一般;但球員們仍懷抱著拚勁,不服輸的精神成為青春的紀念。

《Hi Five》劇組表示,當初在尋找主題時就想找一個比較不熱門的運動,主要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雖然關心手球的比較少,不過還是有一群青少年默默地為自己的青春努力著,他們說:「有時候運動吸引人的不僅僅是輸贏,而是球員為了贏所付出的努力和拚勁。」這些動人的情感與熱血都是【逆邊】想要告訴觀眾的故事,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因此知道手球、愛上手球。

團隊成員:陳韋琪、柯惠文、韓惠宇、許佑嘉、陳彥文

#2  友米真好 Pure Land

專案簡介:
「民以食為天」,然而有一群人努力地撐著這片天。
這是一個來自宜蘭市員山鄉,深溝村農民故事。

在這個農村逐漸老年化、面對年輕人口外流的時代,這個地方卻湧入了一批以友善耕作為理念的新農民。

自民國八十九年開始,宜蘭的非農用農舍開發就不曾停歇,在別墅、民宿與農民搶土地的同時,這些各有理想,實踐在守護家人、提供安心作物的小農們,便面臨了最根本的問題——土地。

這是一部,向大家分享在深溝村這塊土地上,友善小農的臉孔的紀錄片,也讓每個人可以從食的問題出發,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

團隊成員:林婉婷、陳祥豪、徐冠軒

#3  主場 The place I belong

專案簡介:【主場】紀錄片內容主要描述位於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的自組籃球隊故事,「We Can劇組」表示,當初希望找一種家喻戶曉的運動為主題,希望觀眾能夠比較快能進入狀況,但是要在尋常的運動背後,能夠拍出不尋常的故事。於是「We Can劇組」的成員就結合自身的經驗,找到那羅的籃球隊做拍攝。從二〇一四年的九月開始拍攝,到二〇一五年的二月,其中上山拍攝了十八次,甚至住在當地挖掘更多故事。

團隊成員:吳羽涵、林庭宇、楊哲維

#4  後.花園 Post Garden

專案簡介:《後.花園》是由三個風格迥異的大學生,一同環繞過整個臺灣後完成的深度報導,源起是在獨立樂團一九七六其中一首歌「地下社會」所描寫的,也就是台灣最早line house之一的「地下社會」,因為法規和其他因素而被迫歇業,這同時也象徵一個歷史性的文化場域消失,因此《後.花園》希望透過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這文化和發展。

團隊成員:劉冠伶、江欣薇、彭士捷

#5  嚮家 Miss Home

專案簡介:每個人都想要有個美滿的家,但臺灣現在仍有許多孩子,內心嚮往有個溫暖的家。《嚮家》是與兒少安置有關的深度報導,足跡經過寄養家庭、育幼院、家扶、逗點咖啡與縣市政府相關部門,親身走訪整個體系,從無到有的學習,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感人的訪談和互動。真摯寫下最感人的文字,讓報導增加「心」的溫度。

團隊成員:魏意蓁、邱薏真、黃筱雯

#6  塞爾特十字 Celtic Cross

專案簡介:《塞爾特十字》是一部小說,內容主要圍繞在大學女生生活中的不同層面,從與家人關係、朋友之間情誼、感情生活,一直到社群網路互動。雖然是以輕小說的方式呈現,卻也加入作者特別的心靈層面元素,例如:塔羅、諮商和解夢等。

團隊成員:王怡方、蔡乙佳、林燕婷

#7  甯甯 If I Were A BOY

專案簡介:

團隊成員:聶薇婷、游瑀萱、陳聖文

#8  迷走童話 Lost in Fairy Tale

專案簡介:

團隊成員:李盈如、吳承樺

#9  Miss&April

專案簡介:

團隊成員:江岱燕、莊媛婷、秦洛芸、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