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今年(2025)於資訊社會研究學會之投稿表現亮眼,共有五篇碩士班學生論文入選發表,其中四篇由黃淑鈴老師指導、一篇由魏玓老師指導。其中,碩士班二年級楊珽淯同學以其研究成果〈當代心理測驗遊戲作為自我技術:以《愛情色票 The Palette of LOVE》為例〉,在黃淑鈴老師的指導下榮獲學生組佳作,展現出其對數位互動與自我技術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與創新分析。該篇得獎論文以社群廣受歡迎的愛情心理測驗為例,透過論述分析,批判此類遊戲如何再現既有社會價值、反映新自由主義邏輯,並規訓個體以消費作為自我認識與精進的自我技術。研究批判,這些以療癒修辭進行包裝的心理測驗遊戲,已成為滲透日常生活的社會產品。
除獲獎作品外,另有三篇作品入選,研究主題多元,涵蓋性別議題、文化再現、世代溝通與科技使用等面向,展現本系學生在不同研究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陳嬿如從經典文本《她們》出發,探討影像文本中的女性再詮釋。該研究指出,在 MeToo 運動後的好萊塢脈絡下,《她們》雖透過鏡頭語言與角色調度展現女性的能動性,其再現策略仍受限於主流影像體系所建構的性別框架,將女性創作侷限於情感轉化與私領域的書寫之中。歐雅蕙、許瀞方合作完成〈在影像與歌詞之間:台灣流行音樂 MV 中的同志再現策略〉,透過主題分析與文化再現批判視角,檢視當代台灣流行音樂中再現同志身份的策略與美學,如何在性別與影像敘事的交織脈絡下,嘗試挑戰主流性別規範,然而也存在邊緣形象被短暫呈現或符號化處理的現象。
林哲玄、何貫綸合著 ——〈世代間科技互動與溝通行為之探討:以社會資本轉換為理論架構〉,則是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從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的觀點出發,分析不同世代在科技使用中的溝通關係與傳授。歐雅蕙的〈性別與數位平台:TikTok 上女性創作者的觀看互動與視覺策略〉則聚焦於女性創作者在平台互動中的自我表現策略,以及平台演算法如何影響這些女性的性感展演,除了擁有「被觀看者」的身份,亦有力地挑戰並重構觀看關係。
這些研究成果展現出本系學生對當代資訊社會議題的多元關注與批判思維,充分體現本系在「科技、文化與社會」交會議題上的研究深度與廣度。無論是對性別再現的文化分析,或對平台互動的社會觀察,皆顯示出學生們能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回應當代科技社會的變遷與挑戰。
恭喜所有入選與獲獎的同學,並感謝指導老師們的細心指導與支持。2025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將於 114 年 11 月 15 日(六)於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正式登場,屆時本系師生將共同參與學術交流與發表,帶著豐富的研究能量與創新觀點,回應演算世界中的多重現實。
2025 年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暨學術研討會由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及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系 共同主辦。年會主題為 「Multiplex Realities in an Algorithmic World: 演算世界中的多重現實」,聚焦於演算法時代的多重現實經驗,探討人們如何在科技驅動的社會中共同建構、詮釋與再現資訊世界的多樣面貌,展現資訊社會研究領域的多元觀點與深度思考。
